日本是一個地震斷層活躍的國家,因此您在日本購買新房之前,事先對日本的建築耐震基準有基本了解是很重要的。
1981年 建築耐震基準法修正案
日本於1981年6月1日改訂了“建築基準法(新耐震基準)”,為既有的建築抗震設計加入了新基準。此一修正案是基於1978年宮城地震(Mj 7.4)許多房屋發生毀滅性的倒塌而改定施行的。
日本氣象廳(JMA)以“震度”測量地震規模。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(気象庁マグニチュード,Mj)測量法不是測量地震釋放出的能量,而是根據測量地面各點的震動幅度,將地震分為震度0到震度7共十個等級,1978年的宮城地震在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上測量為7.4。
在1981年之前的舊耐震基準法規定建物必須能承受震度5強的地震造成的損壞。
新耐震基準法實施後,規定1981年以後設計新蓋的建築必須得已承受震度6~7級地震造成的損壞。
具體來說,1981年6月1日以前收到“建築確認書(建築確認済書)”的建築物須符合舊耐震基準法 。此外,按照新基準,建築物本身要能承受地震帶來的損壞,更著重於降低地震對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。
舊耐震基準法 vs.新耐震基準法的差別
舊耐震基準法:若一棟建築於1981年6月1日之前已認證其建築確認書(建築確認済書),那麼便稱之為“舊耐震基準建築”。“舊”表示適用1981年6月1日之前改訂的建築基準法,“耐震”表示抗震、防震。
新耐震基準法:若一棟建築於1981年6月1日以後認證其建築確認書(建築確認済書),那麼便稱之為“新耐震基準建築”。“新”表示適用1981年6月1日之後改訂的建築基準法。
一般來說,建議在日本買屋或租屋的人尋找適用於新耐震基準法的房子。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,98%倒塌的木造房屋為舊耐震基準建築,大多數新耐震基準建築在M6.8級強震中倖存,成了最有力的證據。當然,遵守新耐震基準的建築並不表示完全不會在強震中遭受破壞或倒塌。
木造建築
對於木造建築物,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還有一項重要的法律條文修改,「耐震改修促進法」,要求不符合現行耐震基準的建築物的業主有義務進行抗震診斷,並在必要時進行抗震補強。
在2000年6月1日之後附有建築確認書(建築確認済書)的木造建築的抗震結構設計會比2000年以前的木造建築來得堅固耐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日本木造住宅耐震補強事業者協同組合(木耐協)的一份報告,所有建於1981年之後、2000年5月之前的木造建築中有86.2%是不符合2000年後的地震基準的。
地基
無論地震規模大小,沒有建築是可以完完全全避免掉地震的。這是因為建築物在地震中震動的程度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:
- 建築本身的設計、建材等;
- 位於建築物下方的地基類型(底土、岩石等)。
即使是一棟堅固耐用的建築物,如果建在土壤基礎非常脆弱的地區,也可能會遭受“小規模”地震的嚴重破壞。 一般來說,設計簡單、方形或矩形的建築物較抗震。
日本抗震技術
日本在抗震建築技術領域領先世界。 為了歸類抗震技術,日本的抗震技術分為耐震、制震或免震。 底下來看看這三個術語各是什麼意思?
(1)耐震(即“基本抗震”):
建築結構體,例如牆體和/或承重樑柱採用特殊加強材料加固,以使其抗震。
(2)制震(即“減震”):
建築配有用於分散震動並吸收地震能量的緩衝裝置(例如:阻尼器)可以減緩地震帶來的衝擊力。
(3)免震(即“基本隔震”):
使用一種特殊隔震裝置將建築物與地面隔開,地震來時可以吸收能量、防止地震影響到上方建築。
上述三種抗震技術都能有效的使建築物更加抗震,但免震建築的效果最佳,能削弱建築物的震動能量、並使其減緩至水平擺動。相較於耐震&制震建築,免震建築能使震動幅度下降三分之二以下。
更詳細說明請參閱:【耐震・制振・免震】日本抗震宅比較|REJ不動產相關常用日文單字
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:
封面照片:海嘯後的仙台市荒濱小學校,2019年Real Estate Japan編輯攝。